(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经过三年努力,江苏泗洪洪泽湖湿地围网拆除区水生植被修复集成技术研究通过业内专家验收。围绕“自然修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总要求,研究团队探索出“潭—滩—岛”和“边潭—心滩”两大生态恢复模型,为后期大规模推广多类型湿地生态修复提供技术指导和数据支撑。
洪泽湖湿地溧河洼一角
据悉,上世纪80年代洪泽湖沿湖乡镇在湖边湿地进行大规模围网及围栏养殖,湖滩湿地被分割,生境破碎化较为严重,不仅直接破坏了湖区原有生态系统结构,导致水生植被退化,也对国家重点保护和稀有野生物种造成干扰。从2013年至今,地方政府和保护区管理机构按照总体规划和退渔还湿专项规划要求,累计退渔还湿面积近29万余亩,但仍然有部分生态脆弱区域,难以通过单纯的自然恢复方式恢复。因此,研究团队在湖口湿地处开展围网拆除后的水生植被修复技术研究,旨在为整个保护区及江苏省湖泊湿地生态修复起到指导和示范的作用。
生态修复集成技术示意图
基于对项目区及其周边区域环境要素及植物资源调查结果,项目组立足于影响水生植物生长的关键因子和水生植物本身特质,根据“6:3:1”原则,利用水文调控、微生境改善、水花生抑制等技术改善修复区植物生长环境和基底条件。在修复运行阶段,加强长效跟踪监测,结合湿地生态系统自然演替规律,做好各项技术参数的优化,不断提高退渔还湖区湿地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及平衡功能。
生态修复集成项目区鸟类回归
通过对项目区生物组成及多样性变化、水质情况变化、沉积物指标变化分析,表现出良好的修复成效。主要是通过微地形改造技术,能够实现湖泊湿地局部消浪的水文调控,可以有效改善水生植物生长的水环境和基底条件。同时,基于退渔还湿后现状,通过微生境构建,外来入侵植物—“水花生”被有效控制,除既定的水生植物外又衍生了其它本土水生植物,鱼类数量得到大幅度增加,十几种鸟类得以回归。这不仅促进湿地生物及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可持续性,也为下一步洪泽湖湿地多类型生境生态修复,提升区域生态价值服务功能提供了可复制、可应用、可推广的示范效应。( 李成之 张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