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工匠有故事:从“音乐人”到“航修人” 她和团队每年为工厂创造效益近4000万元|世界最新

封面新闻记者 赖芳杰

凌曦

人物名片:凌曦,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七一九工厂油料检验工,成都工匠。


(资料图片)

从四川音乐学院毕业后,凌曦很不情愿地子承父业,成为了第三代航修人。每天面对着一个个原件、一组组电线,她感觉像是掉进了“盘丝洞”,千头万绪、疲于应付,非常渴望能够回到舞台,这是她初入工厂的真实感受。

从音乐人到航修人,在劳动中历练,在奋斗中成长,凌曦从“菜鸟”锻炼成“工匠”,更体会到技能报国的意义。5月5日,当凌曦披上“成都工匠”的红色绶带,作为工匠代表讲述奋斗经历时 ,她自豪地表示:“今天,我作为制造业的一员站上了这个舞台,一定会用自己的双手为制造强市的建设弹奏出更加动人的乐章。”

把电线当钢琴弹

在1厘米多宽的缝隙里找到舞台

“菜鸟”凌曦的觉醒,在于一次脸红。有一天,检验员在车间里对着凌曦的师傅大喊:“快来看,你徒弟做的啥子活路!”师傅满脸通红,一句话都没有说,默默地检查着凌曦的产品。检验员的话让凌曦仿佛站在了聚光灯下的舞台上,但却是一个丢脸的舞台。

好强的她暗下决心,就是拼了命,也要把丢掉的脸找回来。利用工余时间,凌曦疯狂学习,技能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那时,厂里正在争创全国唯一能够实现全套发动机附件修理的企业,点火附件修理成了最后的短板,她决定要“干件大事”给大家瞧瞧。

点火附件只有书本大小,维修位置上层层缠绕着近百根线路,还紧紧包裹着两个有辐射的放电管,完全拆开来修的话要1个月的时间。每天下班后,凌曦就利用报废的附件,把每根线拆下来、编上号、绘成图,拆了装、装了拆。3个多月的时间,经过上百次拆装,上千次焊接,终于有了突破点。

用左手的5根手指,加上右手无名指小指,轻轻的将上面的十几根线路悬空拨起,再用剩下的三根手指握着经过自己改造的烙铁,从只有1厘米多宽的缝隙里伸进去,慢慢完成了最关键点的精准焊接,一下子将修理周期缩短了四分之三。车间主任闻讯赶来,看到后高兴地说:“哦哟,凌曦你真的是把电线当钢琴在弹啊!”凌曦当时悟到,对啊,电线和烙铁就是我的乐器,航修一样可以成为我的舞台。

从那时开始,连续6年,她没有休息过一天,不断想方设法提升自己,成为骨干,当选班长,建立全厂首个精密偶件自动测量系统,还发明了十余件小工装,创造经济价值数百万元,电器班也被命名为“凌曦电器班”。

建成了全国首个全自动化的信息共享油液颗粒检测系统

每年为工厂创造效益近4000万元

2016年,工厂任务陡增。发动机油液检测成了制约装备交付的瓶颈,当时工厂配备了9名专职油液检验工,每天两班倒,凌曦也被抽调到检测科救急。我们每天每人要完成100多个批次的油液检测。

“是不是可以建一个自动检测油液的系统呢?”面对困难,解决困难。凌曦率领团队开始了系统的建设。刚开始就遇到了难题,油液检测观察窗有400微米宽,但油液颗粒直径大的有几十微米,小的只有零点几微米,只能通过传感器来感应。当颗粒通过观察窗时,传感器容易将重叠的小颗粒“看”成一个大颗粒。如何让颗粒排好队就成了第一个难题。

通过反复的比对模拟,团队发现在观察窗前增加一个暖气片样的螺纹横管。颗粒通过螺纹管再进入观察窗,就能自觉排队了。重叠率大大降低,精度成倍提升。经过2年的时间,30多万次试验验证、200多万次数据对比分析,终于建成了全国首个全自动化的信息共享油液颗粒检测系统,既保证了检测结果的高精度,还实现了“足不出户”就能获得500多个工序的检测结果,检测效率提升了8倍,每年为工厂创造效益近4000万元。

标签: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  2015-2022 北方城市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1034106号-50   联系邮箱: 55 16 53 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