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前一株枣 岁岁不知老(洛阳古代名果)

入夏以来,樱桃先熟,随后杏、李、桃等陆续上市。

“樱桃,处处有之,而洛中者最胜。”在古人看来,小小的樱桃不仅美味,还有着大大的寓意。洛阳自古盛产樱桃,更留下了许多与樱桃有关的典故。除樱桃外,洛阳的桃、李、杏、梨、石榴等也都曾留名史册。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洛阳古代名果的那些故事。


(相关资料图)

嫁女抱孙说美枣

“门前一株枣,岁岁不知老。阿婆不嫁女,那得孙儿抱?”在南北朝时期的《折杨柳枝歌》中,一名女子看着家门口年年开花结果的枣树,想到自己的终身大事,不由得对母亲发出了这样的“灵魂拷问”。

在千年后的今天,人们重读此诗,依然能体会到女子当初的“恨嫁”心情。只是有人难免纳闷儿:为什么枣树会和嫁女联系在一起?

其实,枣本来就是古代婚俗的一部分。

枣原产于中国,在河洛地区已有数千年的栽培历史。它的品种很多,晋人郭义恭在《广志》中就记载了洛阳历史上的几种名枣,如谷城紫枣、仙人枣、夏白枣等,其他如各地的牛头枣、细腰枣等更是不胜枚举。

不过,无论什么品种,枣的“祖先”都可以追溯到酸枣。酸枣古代又称棘,古诗中有“甘瓜抱苦蒂,美枣生荆棘”的说法,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也称:“棘,小枣丛生者。”

酸枣果实小,味较酸,通常用来入药,而枣则亦果亦粮,在古人的餐桌上占据一席之地。如西周初年,周公定鼎洛邑,制礼作乐,《周礼》中就规定周天子的菜单上除了五谷、五蔬等,还要有枣、李、桃等五果。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也留下了“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诗句。

枣成为婚俗的一部分,也是从周人开始的。《礼记》中记载,周人初次见面或拜见尊长时要馈赠礼物,称为贽(音同志)。男女有别,贽也不同,如《左传》中称男贽为“大者玉帛,小者禽鸟”,女贽则主要为枣、栗等。

东汉时,大儒何休为《春秋公羊传》作注,又详细解释了周人婚俗中的女贽,称女子出嫁的第二天早上拜见公婆,要以枣、栗为贽。为什么一定是枣、栗呢?因为古人认为:“枣,早也;栗,肃也。”早起战栗,可代表新妇对公婆的敬肃之意。

后来,随着婚俗的演变,新妇不再以枣、栗为贽,但人们仍会在新房中放入枣、栗等果品,以祝福新人早生贵子(女)、多子多孙。

古人食枣故事多

枣树易成活。北魏末年,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说,如果旱涝之地不能种庄稼,那就种枣树吧。这样一来,枣便承担了粮食的部分使命。

《战国策》中记载,东周时洛阳人苏秦要合纵六国,以抗强秦。他到燕国后,为打消燕文侯的顾虑,就说燕国“南有碣石、雁门之饶,北有枣栗之利”,即使百姓不种田,也可靠“枣栗之实”实现粮食自由。

当然,若遇战乱或饥荒,枣和栗也会成为救命粮。东汉末年,董卓一把火烧了洛阳城,逼汉献帝西迁关中。《后汉书》中记载,董卓死后,汉献帝一行东归洛阳,途中为追兵所迫,伏皇后流落晋南安邑,“御服穿敝,唯以枣栗为粮”。

为便于保存或增加美味,古人也会将枣制成果干,就是枣脯(音同斧)。春秋时期,楚庄王有一匹爱马,他不让人喂草料,而是天天“啖以枣脯”,结果这匹马因营养过剩而死。楚庄王悲痛万分,竟作了一个荒唐的决定,就是以大夫之礼葬马,好在最终被人劝止了。

东汉延光四年(公元125年)十月,中黄门孙程为拥立汉顺帝刘保,还用枣脯拉拢了一批死党。当时,他欲除掉宦官江京这个对手,就在洛阳宫的盛化门外约见马国等人,诈称“天子与我枣脯。与若枣者,早成之”。众人分得枣脯,以此为号,果然成了大事。

魏晋时期,洛阳城中的华林园是皇家园林,种有数十棵名贵枣树。不过,皇家的枣没那么好吃,有人一着不慎,还为此丢了性命。如南朝刘义庆在《世说新语》中说,魏文帝曹丕忌惮弟弟任城王曹彰,就在曹彰入京朝觐时请其下围棋,并趁机准备了一些毒枣,将爱吃枣的曹彰毒死了。

史书只记载曹彰是“暴毙”,因此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有待考证。不过,说西晋太子司马遹(音同玉)为酒枣所害,似乎世人并无争议。

据《晋书》记载,晋惠帝在位时,皇后贾南风擅权。她欲废黜太子司马遹,就赐了酒枣让他吃下。司马遹醉后被逼着抄了一份反词,不久被害,这引发了“八王之乱”,西晋王朝也从此走向末路。

华林园中仙人枣

洛阳华林园的枣树中,最有名的是仙人枣。

北魏杨衒之在《洛阳伽蓝记》中说,仙人枣“长五寸,把之两头俱出,核细如针,霜降乃熟,食之甚美”,又说相传它出自昆仑山,一名西王母枣。

仙人枣就是西王母枣吗?其实不一定。此前,晋人郭义恭在《广志》中描述华林园中的西王母枣,称其“大如李核,三月熟”,为众果中的先熟者,可见二者并不相同。

然而,无论仙人枣还是西王母枣,都向世人传递出一个信息,就是它与凡果不同,人们幻想吃了它能够沟通神仙。如成书于东汉的《神农本草经》中就说,枣可以“补中益气,久服神仙”。

仙人食枣的传说,在西汉时已经出现。《史记》中记载,汉武帝想寻求成仙之术,托方士公孙卿帮他完成愿望。公孙卿在洛阳缑氏城发现“有物若雉,往来城上”,认为这就是“仙人迹”,便劝汉武帝在缑氏城上建楼观,置脯枣,招引神仙。

汉武帝东封泰山时,曾按照公孙卿的指引,亲自登缑氏城寻访神仙。另一名方士李少君则告诉他,海中的蓬莱山上有神仙叫安期生,自己亲眼见到“安期生食巨枣”,枣大如瓜。汉武帝一听来了兴致,又立即派人入海求仙。

安期生的传说在历代流传很广。唐玄宗天宝年间,李白与杜甫在洛阳相见,之后二人北渡黄河到王屋山访道,并结识了一位叫孟大融的道人。后来在《寄王屋山人孟大融》一诗中,李白写道:“我昔东海上,劳(同崂)山餐紫霞。亲见安期公,食枣大如瓜。”

与诗仙李白的浪漫不同,在诗圣杜甫笔下,枣是平实而富有生活气息的。如少年时他在洛阳,衣食无忧,“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晚年时,他流落蜀地,生计艰难,依然说“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这样的枣没有仙气,却照出了诗人的悲悯情怀。(洛报融媒·洛阳网首席记者 张广英)

标签: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  2015-2022 北方城市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1034106号-50   联系邮箱: 55 16 53 8@qq.com